其实自古中国就有企业文化,但古代不称企业而叫商或商贾。如《史记?老子韩非列传第三》中老子告诉孔子说:“良贾深藏若虚”,这是古代经商的至理名言。再如《礼记?大学》中说:“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。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”这里古圣先贤告诉我们,君子先抓住根本,根本就是德,有了德,人家就敬佩你,愿意跟你做事情,你就有人了。经营者如有德,然后钱财随之而来,所以企业可大可久。
公元前627年,春秋时郑国商人玄高,去成周经商,路遇袭击郑国的秦军,遂冒充郑国代表,以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,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,又秘密派人回郑国禀告险情。一个生意不大的商人,将义利荣辱孰轻孰重,分辨得清清楚楚,同时又如此果断,如此明确。这种以热爱郑国为荣,以义为先,以荣为重,被后人长久颂扬。范蠡也是春秋时越国的经商者,其“三聚财与三散财”的故事脍炙人口,所以“财散则人聚,财聚则人散”成为千古做人经商的佳言!
《论语?述而》中说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。孔子说: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,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。他在《论语?里仁》又说: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孔子在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,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的儒家价值观的由来。
到近代,以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洋务运动兴起,民族工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引进了外来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,形成了中国的企业文化。
评论